觀《典籍里的中國-漢書》有感發(fā)表時間:2023-12-29 09:29作者:田陽 “以銅為鑒,可以正衣冠;以人為鑒,可以知得失;以史為鑒,可以知興替?!?正是通過對歷史的學習與思考,我們才能洞悉明哲之道。在觀賞《典籍里的中國-漢書》的這一期中,我跟隨著當代讀書人撒貝寧,一同穿梭時光的隧道,與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史學家班昭進行了跨世紀的交談,一起追溯了《漢書》這部我國開創(chuàng)性的紀傳體史書的創(chuàng)作軌跡,獲得了更為深刻的歷史體驗。 四大文明古國中,唯有中華文明波瀾壯闊,源遠流長。作為繼《史記》之后的巨著,《漢書》繼承并發(fā)揚了中國的古代史學。班氏家族用兩代人的心血和努力,在東漢時期完成了這部包含百篇佳作,縱貫西漢二百三十年風云變幻史的書籍。 本期節(jié)目不僅讓我領悟了史書中未曾明言的知識,還揭示了在司馬遷之后,不絕如縷的歷史傳承。班彪作為其中的關鍵人物,開啟了《史記》的持續(xù)修補。而班固其后繼承遺志,確立《漢書》的雛形。最終,班家的晚輩班昭,用才華和堅韌將未完的部分續(xù)寫完成,使得《漢書》成為后世珍寶。撒貝寧在節(jié)目中超越時空,與班昭這位歷史上的女性學者對話,劇場上的演出用情感豐沛的戲劇呈現(xiàn)了班家著書的傳奇歷程。從一代傳至下一代,著書之艱難,也成了家族親情的見證。班固囚禁之時,司馬遷以隱喻的形式出現(xiàn),啟發(fā)其思維,堅定其修書之志。當班昭在幾近崩潰之際完成《漢書》,劇中虛擬的班固再現(xiàn),鼓舞了她的心靈。這種跨時間、跨生死界限的演繹,更顯得生動感人,勾起了觀眾的共鳴與感傷。在節(jié)目的最后,老邁的班昭與她的兄長們在精神上向他們?nèi)ナ诺母赣H致以深深的敬意,穿越時空的情感扣人心弦。班固、班超與班昭三兄妹,皆不負童年夢想,成就了一番傳奇。 自從《典籍里的中國》首集面世以來,它借由與司馬遷、李時珍、孫武等歷代杰出人物的對話,繪出了許多觸動人心的篇章。本期中,班昭由一名少女變成了一名史學家的成長軌跡,展現(xiàn)了中國史學家對史學的自覺鑒識及對歷史使命的擔當。 書寫歷史,如同為帝王書寫國策,其中的嚴謹與高尚如同文人儒士的引路人。班昭,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參與正史編撰的女性學者,也是最終畫上《漢書》完結(jié)符的創(chuàng)作者。《后漢書》對此有載,繼父兄辭世后,班昭應旨進入東觀,完成了《漢書》的補完與講解,對書籍的完善與傳世貢獻卓著。這樣一個杰出的家庭孵化出了一位不世出的才華女子。舞臺上,萬茜精彩地詮釋了班昭一生的三個時期,她坦言這是一次演技上的巨大挑戰(zhàn),同時希望:“通過這次角色的詮釋,讓觀眾更深刻地理解《漢書》,回望歷史,銘記歷史的教誨,以古鑒今?!?/span> 許殿才教授則形象地將歷史比喻為一輛滾滾前行的列車,歷史學家們?nèi)缤涗浾?,詳盡記載著沿途所見的風景,走過的坎坷,可謂是分享了數(shù)不盡的轉(zhuǎn)折和明媚的喜悅。正因為歷代學者們的筆耕不輟,中國的歷史學才得以形成豐富多彩的體系,使中華文明的故事得以傳向四海。 無論是司馬家還是班家,史學家們都如同雕刻匠,鑿刻史實,塑造歷史,將每一人物立于時光之鏡中審視。以史為鑒,學史而智,讓歷史的光輝映照未來,點亮未來之路。 |